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回复: 5

大师评论「一眼 DeepSeek」时,一般是看到了什么才做出的这个判断?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回帖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7
发表于 昨天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常能看到一些回答的评论区有类似的说法(包罗我本身也会发类似评论)
但是,大师会判错么?
AI 味儿是一种什么味儿?分歧的 AI 味儿是否分歧?
判断是否 AI 创作,创作者、阅读者、知乎社区应该怎么做?
以及,有公正客不雅观可信赖的 AI 分辩东西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发表于 昨天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有如下几宗罪。
1,引喻失当。这是最经典的错误,反而是不需要细说的一个,我相信其他答主已经提到了。
2,滥用术语。显然deepseek是个优秀的理工科小猫,它掌握的理工科专业术语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它会把相关术语用于任何不恰当的地方。这包含了动词和名词。我直接贴一段叫他写的乐评,大伙图一乐。顺带一提,在思考中,它自己还说了“乐评作为一种文艺性质的文体,不应使用太多术语”。
2.1,动词错用。例如在我让它写的乐评中,它写到:
“当具体事件被蒸馏成某一段心境,抒情便不再受到时光束缚。”
平心而论,这样用也可以,用来表示“提取,提纯”的意思。但在中文里,尤其是文艺性很强的乐评里,用“蒸馏”这个工业味道很浓的词是会被直接pass的。这里就涉及到用词的问题了。一个人的心境,可以被投射到电影屏幕上,可以被拿出来细细把玩,但不能被放到实验室里的酒精灯下面加热。这是人文问题。
2.2,名词滥用。拽起词来deepseek跟《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没什么两样。但是它对名词用错的概率比动词低多了。
“「古びたドア」作为阈限空间的诗意象征,其铰链的锈蚀程度与叙事者「弱さなど忘れたい」的宣言形成戏剧性张力。推门瞬间的属和弦悬停,暗示着怀旧情结与成长阵痛间的永恒博弈。在「マルセリーノ」这个突然插入的异质能指里,我们或许能窥见doriko埋藏的解域化密钥——当所有地理意义上的归途都坍缩为心理拓扑学中的奇点,唯有纸飞机褶皱里储存的童年向量,依然指向银河倾斜的23.5度。”
↑虽然我是学数学的猫。但是对以上文字,我的评价为


心理拓扑学。。是什么。。异质能指。。解域化密钥。。
说古旧的门是阈限空间是有道理的,但没几个人能看懂。
怀旧情结和成长阵痛的永恒博弈。它俩有啥好博弈的(难道不该是怀旧情结和期望成长的博弈吗),赌注是deepseek的应用商店评价吗。
童年向量。我承认deepseek的童年确实是向量,但我的童年是猫崽子,谢谢。
银河有什么23.5度倾角,那明明是地球倾角。而且这首歌的歌词和银河扯不上关系,只是一架飞不起来的纸飞机罢了。
3,文风不一。前面提到deepseek是个理工科学生,但他是个看贴吧的理工科学生,这导致它在同一篇文章里的口吻有时候像学术论文,有时候又有一种春晚小品的矫揉造作的刻意接地气的感觉。哦对了,类似于长篇大论之后的“凌晨三点的迪”。对于这一条的鉴别我持谨慎态度,因为这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你需要读过至少几篇学术论文,也需要在初高中语文考试得一个相对理想的分数,尤其是用词和改病句的题。
4,英文风格。它经常会在中文里掺杂英文语法,或者省略一些中文特有的词(如表示时态的“了”)导致一些读起来不怎么通顺的病句。
“互联网女权既依托技术赋权解构传统父权话语体系,亦深陷平台资本主义与算法权力的结构性矛盾。”
这个“深陷”用法不对,我们一般会说“深陷于”或者说“深陷……之中”,因为在中文习惯里面,深陷并非一个及物动词。它产生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某个训练样本把一个带in的英文短语翻译成了“深陷”。这种语言上的错误无伤大雅,但显得惜字如金(以至于该有的东西都没了),极有个人风格,读多了之后看一眼就知道是ai写的了。
5,解构主义的标题。它的标题风格太明显了。
《液态记忆的拓扑学——论环境隐喻在当代歌词中的精神显影》
《暮色褶皱:未被叙述事件的气象诗学》
《意象的多棱镜效应——当抒情从故事骨骼滑向液态时空》
《雾中星辰测绘术:论环境符号对集体潜意识的共振激活》
《纸飞机的括弧学——未闭合意象在当代音乐文本中的精神漫游》
前面一个不明意味的名词,后面破折号加一堆比喻。


6,坑害markdown格式。如果一个显然没有机会接触markdown的人发了markdown格式消息,……那你懂的。另外,自gpt出现之后,我们这些markdown基底用户都不太敢用markdown了,因为它已经风评被害。
7,在如上罪行的基础上,文笔还挺好,说得还挺有道理,逻辑也基本通顺,导致鱼目混珠挺成功,甚至它直接就比一些人的回答好不少。逻辑不通顺反而是真人的回答。
以上回答不使用任何ai。最后我仅使用ai生成的句意写出的乐评是这样的:
《纸飞行机》,抒情曲的最佳作品之一。
歌词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框架,转而填充渲染氛围的大量环境描写,以及只可意会的纸飞机的隐喻。当遗憾的过往被映射到某一条黄昏坡道,进而映射到某一种心境——抒情便不再束缚于某一件往事,每一位听者都能从中窥见自己已逝去的过往。
曾经落在脚边,飞不起来的纸飞机,现在正在仰望而不可及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发表于 昨天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就像roguelike游戏,虽然有随机性,但总是会穷尽的。
玩多了你就能一眼认出来,因为里面的元素之前你已经见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发表于 昨天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AI是AI味,比deepseek逻辑能力强的Grok3也一样,表现为机械死板,用词重复,毫无生气;
只有deepseek是deepseek味,表现为不装逼会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昨天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文风中“工业香精”味实在太重了,我体会下来deepseek生成回答主要有这么一些特征,这既是它像人的原因,又是它给人恐怖谷感觉的原因。

  • 首先就是莫名其妙的比喻,如果你不加以限制,deepseek每句话都能给你弄出一堆比喻来。比如在这个回答中金子为什么是金色,而不是普通金属的银色?, 用ai回答的人的句子就是“金子:宇宙级的“作弊代码”!,你以为金子是金属?不,它是爱因斯坦写给宇宙的浪漫情书!”。  有一说一,这个味儿太冲了,不是说不能用比喻,而是deepseek会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瞎比喻,没有一个恰当的度。
  • deepseek生成文本的结构相对固定,经常是由几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下面写几句话。层次本身当然不是问题,我自己写回答也会规划几个层次。但是deepseek生成的文本的层次经常似是而非,给人感觉则是硬把一些内容堆砌成了一些层次。
  • 莫名其妙的重点。我们写回答有时候也会用加粗或者黑体来强调内容,比如我比较喜欢把一些定义或者结论用黑体标出来让大家看出来啥是最重要的。但ai标的重点经常莫名其妙,读回答的时候看到莫名其妙改字体的就很有可能是ai干的。
  • 离谱的事实错误。ai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特别喜欢瞎编,看到哪种特别离谱的错误基本都是ai编的,人编都编不出那么奇葩的。
最后举个例子吧,大家可以比较下面这个问题中我的回答和我问ai得到的回答区别在哪。
有没有人或组织对各种所谓灵异事件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调查?Deepseek回答

在星辰与尘埃编织的迷雾中,人类始终有一群执灯者,以理性的火焰温柔地切割着未知的暗夜。他们不是驱魔师,却用示波器的曲线代替符咒;不是炼金术士,却在实验室里蒸馏传说的真相——
<hr/>Ⅰ. 星辰下的侦探社

19世纪的伦敦咖啡馆里,一群穿燕尾服的绅士用刚发明的相机对准「幽灵照片」。
英国灵异研究会的学者们,在煤气灯下测量鬼魂的曝光时间,发现那些飘渺白影不过是显影液里沉淀的谎言。他们给维多利亚时代的恐慌开出一剂药方:「恐惧的解药,是让神秘在显影盘中显形。」
<hr/>Ⅱ. 量子时代的守夜人

当阿波罗飞船切开月海时,怀疑探索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正用激光扫描「闹鬼」的古宅。
卡尔·萨根捧着宇宙尘埃说:「超新星残骸比女巫更懂得重生。」 他们把通灵者的手按在热成像仪上,看着所谓的「灵魂能量」化作一团颤抖的红色噪点——比篝火更炽热,比流星更短暂。
<hr/>Ⅲ. 魔术师与上帝的赌约

魔术师詹姆斯·兰迪在拉斯维加斯竖起黄金罗盘,向全世界幽灵发出战书:
「若你能穿过这面量子墙,百万美元将化为玫瑰铺满你的冥河。」 三十年光阴里,通灵者带来的「彼岸之声」总在双盲实验的镜子前碎成埃尘。这场赌局最终变成写给人类的寓言:「最伟大的魔法,是看穿魔法的眼睛。」
<hr/>Ⅳ. 幽灵的物理学情书

瑞士实验室用磁场轻抚大脑颞叶,自愿者们突然收到「幽灵」的触碰——
原来所谓「灵体附身」,不过是神经元在唱电磁情歌。剑桥学者把濒死体验者放进fMRI,看着松果体在生死边缘绽放出最后的烟火:「那是意识写给肉体的诀别诗,却被误读成天堂的邮戳。」
<hr/>Ⅴ. 未完成的星图

而今,红外卫星扫过百慕大三角,AI正在解码千年巫术的数学指纹。
《自然》期刊某页脚注里藏着浪漫宣言:「当我们用光纤倾听古堡叹息时,真正颤动的不是幽灵,而是人类追问永恒的心弦。」 那些0.3%的未解之谜,化作科学圣殿穹顶的裂隙,漏下让想象力生长的星光。
<hr/>在数据与传说交织的晨昏线,这群穿白袍的吟游诗人始终相信:
每个幽灵故事的尽头,都站着等待被亲吻的真相。
他们不是杀死神秘,而是将潘多拉魔盒改写为星空观测指南——因为最深邃的浪漫,是看清世界依然选择热爱它的全部阴影。
结论

上面举的回答是现在大家在知乎社区里最常见到的拿ai答题的风格,充斥着不明所以的比喻和重点标记,大量不知真假的信息,最让人无奈的是在有些时候这样言之无物的回答可以被顶到最高赞。
原本以为最无奈的是ai被顶在最上面,现在发现更无奈的是你但凡写得有条理一点或者有文采一点(当然我是没啥文采的)就会被鉴ai,很多人不去看ai本质上存在的逻辑问题和事实错误问题,只是单纯看表明鉴ai,这是最尴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发表于 昨天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省流版本:莫名其妙的比喻,但从不展开;稀奇古怪的细节,却毫无呼应。
<hr/>就个人来说,deepseek味的核心是『莫名其妙的比喻炫技』,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它比喻的莫名其妙之处,但更『没有人味』的地方其对于自己比喻的『毫不在意』从而达成的『油腻炫技』的效果。可以说deepseek是以一种『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表达的方式』输出了自己的表达的内容,这样自然地因极度浪费而达成了油腻的效果
具体来说,deepseek比喻之后会立刻丢弃比喻,完全不在意自己到底输出了一句多么『言简意赅』、『惊世骇俗』乃至于『莫名其妙』的话,而普通的人类作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普通的人类创作者,对于自己开脑洞想到的神奇比喻,总是会有种『隐藏不住的自得之意』的,甚至会围绕『比喻』把一句本来简洁有力的话修改成拖泥带水的一大段文字,否则就会觉得浪费了自己的堪称『呕心沥血』才能抓住的灵感。就像刘慈欣在旁白中会毫不吝啬地对于云天明的三个童话的进行夸赞一样,普通的人类创作者在凭空想到了一个神奇的比喻之后,甚至会恨不得立刻去泡个澡从而就能从浴缸中跳出啦大喊一声『尤里卡』,这样才能不辜负缪斯给予的恩赐。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本身也很『油腻』——絮絮叨叨,拖泥带水,一个点翻来覆去地反复讲。但这是普通人试图丰富表达但笔力不足时自然而然的『油腻』,他会努力地去描写一个点,反复地强调这一个场景,但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油腻。
只有写了足够多文字的人才会意识到,写作最重要的其实是克制。一个在你看来精巧的比喻在别人眼中往往可能有待商榷,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注意留白,越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情绪对于文字的影响,甚至应该冷静下来之后再进行创作。
对于这种创作老手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字有足够的克制,从而不会过分地重视自己的比喻,但相应的,他们的文章中出现的往往是『恰到好处而非不明所以的比喻』——这一点,又是deepseek所做不到的。
而deepseek的油腻则不是这样,它会快速地罗列许多『细致入微但又莫名其妙』的意象,加以『巧妙精致但又莫名其妙』的比喻,进行游击战。deepseek的比喻,说的好听点是『脑洞大开』,说的难听点就是『为了比喻而比喻』:比如我在知乎上看到过的这些比喻:


进一步来说,对于比喻,有个禅宗公案叫作『得指忘月』:说六祖慧能以手指月向弟子讲法。而弟子却只看到了指月的手指,而忽略了手指指向的月亮是谓『得指忘月』。实际上,所有比喻都是『不伦』的,所以比喻本身实际上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借『比喻之指』去表达『思考之月』,而只去在意『比喻』本身,而忽略了内容真正想表达的内涵,才是真正的买椟还珠。
换句话说,deepseek的表达方式对于新手来说过于克制,对于老手来说又过于放肆,就十分尴尬。
<hr/>至于AI鉴别工具,可以尝试这个[1]:


以本回答为例,经检测AI率为:


<hr/>经评论区提醒似乎朱雀大模型检测[2]的效果更好,所以也尝试了下它会不会误判:


答案是至少对于本回答不会产生误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T9AI - 深度人工智能平台 ( 沪ICP备2023010006号 )

GMT+8, 2025-7-1 10:46 , Processed in 0.0645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